2015年10月27日星期二

郭岱君:日本最后投降不是因为两原子弹


蒋介石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抗战的中流砥柱地位毋庸置疑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最近刚发表“重探抗战史”新书,25日(当地时间)在纽约发表专题演讲,细数抗战史实,相当精彩。(中央社)
   標籤抗战胜利 , 对日抗战 , 蒋介石
【大纪元2015年10月26日讯】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25日在纽约演讲“不容青史尽成灰:重探抗战史”,她强调说,“有人讲日本最后投降是因为两颗原子弹,我们的答案是‘不是’。”郭岱君表示,蒋介石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抗战的中流砥柱地位毋庸置疑,蒋的日记显示对大战略的坚持与贯彻,作为领袖的坚毅信念及对国内外形势的高瞻远瞩,使中国抗战最终取得胜利。

蒋介石深知中国军力薄弱,韬光养晦积极备战

最近刚发表“重探抗战史”新书的郭岱君,继在美西演讲后,今天飞到纽约演讲,据《世界日报》报导,郭岱君说,通过对蒋介石日记为主的中日新近公开史料进行两年多的研究证明,蒋介石不仅从未消极抗战,而是深知中国军力薄弱,以迫日军从东往西仰攻的“大战略”,韬光养晦,积极备战。

国父孙中山志业由蒋介石继承,1927年他率军北伐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并在二次大战中担任中华民国国军总司令,带领军民浴血抗日8年。1937年7月19日,“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后,蒋中正于庐山发表“最后关头”演说,宣告对日抗战开始。(网路图片)
郭岱君表示,蒋介石并以坚毅不拔的统帅意志及“以空间换取时间”的国际前瞻,让中国抗日,苦撑待变,成为世界大战之一环,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并让贫穷落后的中国摆脱次殖民地命运,跻身世界强国,参与联合国的缔造。
她说,蒋介石作为抗战时期的中国军政领袖,其日记清楚记载这段时期的决策思维和心路历程。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中国伊始的消极抵抗策略曾广被诟病,但从其日记中显示,蒋介石是看出当时中日国力悬殊,无力抵抗;且当时中国一盘散沙,各自为政情况,若迎战日本,必败无疑,从而做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决定,并定下“在久而不在一时”的持久战大战略。
郭岱君说,通过对蒋介石日记的研究,清楚证明蒋介石早在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多年之前,便有与日本决战的决心与准备。蒋介石每天在日记上记下“雪耻”,且甘背骂名“与倭暂睦”,“藉剿共以定西南”,选定四川做建设抗日大后方根据地,推动“新生活运动”以达战时可动员百姓之功,在各方面积极备战。

美国史丹佛大学胡佛研究院研究员郭岱君(左)最近刚发表“重探抗战史”新书,25日(当地时间)在纽约发表专题演讲,细数抗战史实,多位当年参与战役的90多岁老兵出席聆听,左2是驻纽约台北经文处长章文梁。(中央社)

蒋介石以国际视野,坚持中日之战必须与世界大战同时结束

“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日”的说法,郭岱君强调,是“完全错误”,反而是西安事变打乱了蒋介石的备战计划,使全面抗战提早,导致中国的八年抗战极为惨烈。
郭岱君也指,蒋介石日记表明,蒋介石坚持大战略布局,迫日军战线主轴从华北改至华东,主动挑起“淞沪会战”,屡败屡战却“战而不屈”,包括“有计划”让黄河决堤,让日军一步一步陷入持久战泥沼。此外,蒋介石还以国际视野,坚持中日之战必须与世界大战同时结束,藉机一举结束中国次殖民地地位。
郭岱君表示,蒋介石所领导的中华民国政府抗战的中流砥柱地位毋庸置疑。她说,蒋介石的三点抗战初衷,除了有收复东北,摆脱次殖民地命运外,还有“收回台湾”,“没有抗战,就没有现在的台湾”。
郭岱君指,若非抗战胜利台湾光复,台湾要么和日本一样沦为战败国,要么落入中共之手,“成为第二个海南岛”,历经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等浩劫。她说,对抗战史的研究,主要是“以史为鉴,才知道明天要往什么方向走”。

郭岱君:蒋介石日记公开,世人可清楚国军抗战史实

据中央社报导,郭岱君强调,从2006年蒋中正日记公开后,好似茅塞顿开,世人可清楚一窥当时国军抗战史实,编撰抗战史旨在还原历史、建立史观,一解外界无谓争辩,让大家在历史中反省,诚实面对历史。
她说,对日本抗战,军民团结,坚忍不屈,与国际合作,今天回顾历史就要不偏不倚,公正客观,了解国军在二次大战中巨大的贡献与牺牲,跳脱国家与意识形态的框框,才能思索台湾、中华民国的未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