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星期六

普選趕跑戰爭



在當今世界,普選與戰爭幾乎勢不兩立,凡被普選進佔的地區、國家或洲份,戰爭就被趕跑到幾乎無影無蹤。比如美洲、歐洲和大洋洲這三個普選程度較普遍的洲份,如今戰爭的蹤影早已不見或極難尋覓了。

過去歐洲是最多戰爭的洲份,兩次世界大戰都發源於歐洲,而且都是由勇猛善戰的德國人挑起。但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先是西德和西歐等地被普選進佔,繼而在1991年蘇聯和東歐等地也被普選進佔,之後歐洲非但不見或極難見到戰爭,而且還向統一的方向邁出了堅定的腳步。

19514月,法國、聯邦德國(西德)、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六個民主普選及自由經濟體國家,在巴黎簽訂了為期50年的《歐洲煤鋼聯營條約》。19573月,六國政府簽訂《羅馬條約》,決定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 19677月,這三個組織合併,取名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 1973年開始,歐共體的擴大進程正式啟動,英國加入其中。到1986年,歐共體的成員國已有12個。

1991年,歐共體政治一體化進程取得歷史性突破。12個成員國在荷蘭小城馬斯特裡赫特簽署《歐洲聯盟條約》(又稱《馬斯特裡赫特條約》,簡稱《馬約》),決定把歐共體更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 各成員國同意把一部分國家主權讓渡給歐盟,執行共同的經濟、外交和防務政策。1993年,該條約被所有成員國批准,歐盟正式成立。

加入歐盟的條件:在一國考慮其加入歐盟的可能性之前,該國必須證明它能夠滿足在19936月舉行的歐盟哥本哈根首腦會議上確定的3項基本的成員國標準。這些是: 1、擁有捍衛民主穩定的機構、法治、人權、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 2、擁有行之有效的市場經濟,以及應對歐盟內部競爭壓力和市場力量的能力; 3、履行成員國職責的能力,包括恪守政治、經濟和貨幣聯盟的宗旨。

2002 11日,歐元正式啟動。六個月後,歐元國的貨幣停止流通。

2007年,歐盟擴大為27個成員國。

2015年歐盟已擴大為28個成員國:奧地利、比利時、保加利亞、賽普勒斯、克羅埃西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愛爾蘭、義大利、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馬爾他、荷蘭、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和英國。

1993年歐盟正式成立至今22年了,歐洲只發生了一場局部戰爭,就是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由科索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推動下發生的以維護民族獨立、懲罰恃強淩弱惡行為目標的高技術局部戰爭。其持續時間從1999324日至610日,共計78天。

1998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塞爾維亞和黑山)總統米洛舍維奇以軍事方式對付科索沃的分離分子,不少當地平民因而被殺,米洛舍維奇被指控從事種族清洗,引發80多萬名阿爾巴尼亞裔居民的逃亡潮。雖然有美國、北約等外交手段介入和武力懲罰的事先警告,但都沒有結果,於是北約決定發動空襲懲罰,迫使塞爾維亞撤軍。

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美國為首的北約憑藉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技術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這個以“武決”為宗旨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40%油庫和30%的廣播電視臺受到破壞,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以及民族自決的獨立方式,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戰爭結束後,“歐洲最後一個共產主義堡壘”被踹掉,俄羅斯徹底被擠出了東歐原有勢力圈。

19996月科索沃戰爭結束後,根據聯合國安理會第1244號決議,科索沃交由聯合國託管。

但此後科索沃問題一直懸而未決,阿族堅持要求獨立,但塞方要求保證塞爾維亞領土完整。各方於2006220號起就科索沃問題展開談判。經過兩年的談判與周旋,科索沃議會已於2008217號通過獨立宣言,宣佈脫離塞爾維亞,並組建主權國家——科索沃共和國。一天之後獲得美、英、法、德、意的正式承認。219日,中華民國正式宣佈承認科索沃獨立。至20145月,已有近70個國家承認了它的獨立。

目前在歐洲的戰爭熱點,也只得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因為烏克蘭東部地區和克裡米亞獨立問題而產生的武裝衝突,而且在歐美經濟制裁俄羅斯後,局勢已趨向緩和。

因此,自從普選進佔歐洲之後,在歐盟內部(28國)已經不可能發生戰爭的基礎上,連在歐盟之外的歐洲(加上科索沃共和國總共為16國)也極難發生戰爭,所以歐洲本土基本上可說已經不可能再發生大規模戰爭。

當今地球上最有可能發生戰爭的洲份,只剩下亞洲和非洲這兩個民主普選程度較低的洲份。

目前正在歐洲發生的難民潮(80%的難民為敘利亞人),就是由於敘利亞獨裁政權不肯接受民主普選而引發內戰所造成。

聯合國難民署最新公佈的數字顯示,201518月,已有30多萬名難民和非法移民經地中海進入歐洲,超過去年總和,其中80%的難民來自敘利亞。

路透社和英國《每日郵報》2015912日公佈的資料顯示,2011年敘利亞危機(內戰)爆發以來,已有大約25萬人死亡、近800萬人在國內無家可歸、另有大約400萬人在敘利亞多個鄰國註冊為難民。與敘利亞戰前大約2000萬人口相比,超過一半的敘利亞居民背井離鄉。

敘利亞的人權狀況一直都廣泛受到一些世界性組織所批評。緊急狀態法賦予該國的安全部隊以極大的逮捕和監禁的權力;由於該國實行一黨制,所以不存在自由選舉;當局也一直騷擾和關押著許多人權活動家和其他批評政府的人士;言論表達、集會和結社等公民憲法權利的活動,一直被政府所嚴厲控制和禁止;婦女和少數種族也面臨歧視性待遇。根據2010年人權觀察發佈的報告,總統阿薩德自上任以來在過去十年所做的改進本國人權狀況的做法是失敗的,同時該組織指出敘利亞的人權狀況是世界上最惡劣的其中一個。

敘利亞內戰起源於獨裁政權寧要戰爭不要民主普選的舉動:2011年初中東爆發“阿拉伯之春”的民主運動,20113月,敘利亞學生塗鴉反政府內容被逮捕引發騷亂;20114月,民眾大規模遊行要求擴大民主;20115月,軍隊進入抗議城市用坦克鎮壓;之後敘利亞內戰全面爆發。

(注:“阿拉伯之春”,西方媒體稱之為和平抵抗運動:系指自201012月份突尼斯一些城鎮爆發動亂以來,阿拉伯世界一些國家民眾紛紛走上街頭,要求推翻本國的專制政體的行動。此運動先後波及突尼斯、埃及、利比亞、葉門、敘利亞等國,截至201212月,此運動已經推翻了4個獨裁專制國家政權。2011114日晚,突尼斯前總統本·阿裡流亡沙特;18天后的埃及示威浪潮導致穆巴拉克在2011211日宣佈正式下臺,權力移交軍方;利比亞領袖卡紮菲的統治在2011823日被推翻,20111020日,卡紮菲被俘身亡;2012227日,葉門政治協議正式生效,總統薩利赫退位。)

如果當年敘利亞獨裁政權不派軍隊坦克鎮壓民眾的民主普選訴求,那麼民主普選就會馬上實現,內戰將立即被普選的選戰取代而被趕跑,而付出的代價至多也只是獨裁政權被選下臺而已,根本不會出現4年戰亂所造成的如此巨大的戰爭傷亡、家園破毀和難民潮湧的人道災難。

從敘利亞這個災難性事例中,可窺見出一個道理,就是由下而上的民主運動,如果得不到原統治者良心發現的首肯,都是艱難曲折,代價甚高。原因在於,原獨裁統治者倚仗著自己手握的強大軍事實力,而不願接受普選的挑戰,他們往往擺出一付強者為王、弱肉強食和玉石俱焚的叢林法則姿勢,用“有本事你們就打倒我”的輕蔑口吻,去應對手無寸鐵但卻是強大的民主訴求。

不過,雖然由下而上的民主運動是艱難曲折並且代價甚高,但都是必勝無疑的,因為聯合國憲章的出現使叢林法則愈來愈被邊緣化而失靈,從而使普選“票決”的民主力量已逐漸大於戰爭“武決”的獨裁專制力量。

在聯合國未成立前的獨裁統治勢力佔據世界主流地位的漫長年代,這一招用戰爭“武決”的方式往往是奏效的,“槍桿子底下出政權”也是出自於那一個年代。但時代的進步改變了一切,當聯合國這個世界民主平臺成立後,普選“票決”就打敗了戰爭“武決”,以美國為首的民主勢力也如日中天,共產專制蘇聯東歐等等獨裁統治勢力在普選“票決”下也像多米諾骨牌效應般紛紛不斷倒臺,過往萬試萬靈的這一招用戰爭“武決”的方式也就失靈了。


展望未來,相信隨著大批敘利亞青壯年難民的逃離戰區,用腳投票否決了獨裁專制政權,敘利亞政府軍和極端組織“伊拉克和大敘利亞伊斯蘭國”(ISIS)將很快失去兵源和勞動力,其戰爭“武決”的能量也將越來越弱。到最後,必定就是: “票決”打敗“武決”、普選趕跑戰爭、和平戰勝暴力。那些變天而成為民主制度的國家,在經過短暫的動盪期之後,必將逐漸走向繁榮安寧。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